撰文│邱琳婷(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寂境〉,1933,紙本水墨,151.5×234.5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作品圖像提供:郭雪湖基金會
這件第七屆台展入選的作品,是郭雪湖少見的水墨畫之一。根據畫家兒子郭松年的回憶,此乃郭雪湖與任瑞堯同遊京都南禪寺的寫生之作。1 畫面描繪的是夜晚山林靜謐的景象,林中一條小徑可通往橋上觀瀑。安靜的氛圍裡,彷彿可以聽見潺潺的水聲。此件作品的風格迥異於一般常見的水墨畫,值得一提的是,此件水墨乃是繪於揉皺的紙上。
1.瀑布
由上而下、由細而寬的瀑布,彷彿來自天上的一道清泉。透過交織的樹叢,望見其自小橋下湧出,並穿梭石間,形成疊瀑。近水面的岩石,畫家以近似渲染的畫法,呈現出岩面的濕潤感,也營造出一股水氣氤氳的氛圍。
2.木橋
看似簡單的木構小橋,卻因畫家巧妙的佈排,顯得略具戲劇性。如木橋兩端與中段,形成近似鈍角的描繪,暗示出橋面傾斜的上下坡段,而畫面左端略顯凌亂的圓木組合,則暗示出此橋或許因年久失修而頹危的景象。
3.寒林
在水墨畫的傳統裡,不見枝葉茂密的寒林,因其蕭瑟的景象,往往成為文人墨客寄託志節的淨土。這件作品中,除了松柏之外,尚可見僅剩光秃秃枝條與樹幹的樹種。林間一抹煙嵐之氣,亦增添了寒林的空寂之感。
4.松柏
此作中較容易辨識的樹種,應為松樹與柏樹了。畫中的松樹與柏樹,主要以格式化的手法描繪。例如,松樹的形態,為一主幹直立而上,兩旁有著對稱而生的松枝與松葉。至於柏樹的部分,則有著等腰三角形的外觀。
5.紙線與墨痕
這件水墨畫的創作方式,相當獨具一格。畫家先將畫紙揉皺後,再於其上以水墨作畫。因此,皺摺處便會出現較深的墨線,或因折痕產生不可預期的墨塊,進而營造出一種在平面的畫紙上看不到的趣味性。
6.鈐印
畫面右下角有一方紅色的陽文鈐印。此方鈐印刻有「雪湖」兩個篆體字。相較於明月的皎潔及宛如白練的瀑布,觀者必須認真地觀看並瀏覽畫面的細節,才有機會發現此方隱於筆線墨痕之中的紅色鈐印。
#透視畫境01
1.郭松年,《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台北 :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18),頁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