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視的回憶」展區中,有一張陳澄波在國語學校畢業時的個人照,和一旁同樣由張捷完整保存的文官制服的配件,包含帽徽、肩章、鈕扣和袖章。照片中的波哥身穿制服,挺直站姿搭配左手插腰,正氣凜然的模樣,準備迎向人生的新階段──成為一位老師。

展示陳澄波國語學校畢業照及文官制服配件,包含帽徽、肩章、鈕扣和袖章。(圖片來源:小編自攝。)
從現有作品來看,波哥最早創作的西洋畫是在1914年的一件水彩作品〈測侯所〉,當時他剛進國語學校,在石川欽一郎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水彩繪畫,由此點燃了對美術的熱忱。且在他國語學校時期抄錄的筆記中,最後一篇〈教育の樂〉提到:
「擔任教育工作的人,實際上是在從事著關乎國運興衰的事業。教育的事業是快樂的事業。必須知道這一點。」
「快樂不是享樂。能夠感受到只屬於自己的快樂才是快樂。教育的快樂就是這樣的東西。」

陳澄波國語學校時期抄錄用的筆記本
(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畢業後進入教職的波哥,也開始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鼓勵他們用畫筆捕捉身邊的風景,希望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感知能力,從學習中找到創作的快樂,從創造中發現世界。他在教學上的實踐正呼應了他筆記中所紀錄的「教育之樂」。

臺灣公學校訓導陳澄波任嘉義公學校勤務
大正六年三月三十一日,臺灣總督府
(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波哥後來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時,並未選擇以藝術創作為主的西洋畫科,而是以培育美術教師為目標的圖畫師範科,這個選擇再次和國語學校時期留下的紀錄相呼應。當年他在東京美術學校的制服領章和鈕扣,同樣被張捷完整保存,即便生涯有所變動,留下來的物件證明了他不變的選擇與初衷──成為畫家之前,他先是一位相信教育、把教育視為快樂事業的年輕人。這份相信人、相信啟發的信念,深植於他的創作與教學之中,持續對世界的理想面貌進行反思與探索,同時也帶給後輩更多的啟發與想像。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展期|2025年4月29日至2026年3月1日
地點|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精選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