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潔妮談談畫】陳澄波的美術明信片收藏 #13

  • 2021-05-01
  • 專欄文章, 潔妮談談畫

▎回歸藝術家當年的視野來理解

在今年的專欄系列文中,我們從陳澄波數量龐大的美術書籍、美術明信片(繪葉書)與美術圖片收藏,目擊了他的藝術視野與美術品味,這位文化菁英形成一個重要的歷史切片,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台灣在歷經「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後,一些揮之不去的成見。

這批收藏帶來的第一印象:彼時台灣藝術家有廣闊的藝術視野。受益於日語作為最主要的知識語言,他們藉此掌握了即時的世界藝術動態,華文世界的人們僅能望其項背。日文出版之國際化與多元程度是華文出版所遠遠不及的,具有中國旅居經驗的陳澄波幾不依賴華文出版即可證明,我們也可透由藝術家鄭世璠的藏書分析,了解到這個情形是延續到了戰後。

這批收藏帶來的第二印象:彼時整個大日本帝國的洋畫家們有著本土化洋畫的成就。台灣藝術家經由日本內地同儕的創作來領略相關方法與觀念,緊隨著他們投入演繹自己的風土,發展出台灣的「地方色彩」,並且是有別於日人(來自日本內地或長居台灣)的詮釋視角,最終留下台灣人自己的類國族美感語言。有人因著「地方色彩」的創作路線呼應了日本殖民時期的官展政策,而將之化約為一種官方品味來理解,我們認為這樣的看法是過於忽略了創作者們在參展之中有一種「走自己的路」的集體意志。

第一代洋畫家們極為成熟的藝術表現證實了:戰前台灣美術發展是在現代化與本土化並行下取得極為快速的進步,但這個趨勢在戰後產生很大的斷裂。

ROC政權在中國內戰中落敗,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國土,流亡到二戰前敵對國(同盟國vs軸心國)的殖民地,之後在冷戰結構下,與中國共產黨爭奪「正統中國」的代表性,這些情勢使得該政權把人口認同改造工程視為其最核心的政治工作;其中「去日本化政策」縮限了台灣日語世代藝術家取得日文出版品的可能,習慣上接受先進思潮與藝術資訊的管道被封鎖了許多;「再中國化政策」則未必能使日語世代藝術家們熟悉新「國語」,即使可以,如前所言,那些藝術相關的中文出版品的品質也相對不理想。

戰後島上的移民文化菁英為了支撐起其身為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在島上快速地建立新的文化階序:中國=優位vs在地=低下。在此階序下,本土性鮮有平等地與ROC國族概念有銜接的時機,它通常只能是中華文化霸權下所謂的「地方」,甚至受到系統性歧視,這情況延至二十一世紀初仍未完全改善,可見於馬英九執政時期文化部長口中所講的「泥土化」相關修辭。

緊接著戰後的一段時間,現代化因著「國語」變換而趨向牛步化,本土化因著鞏固移民菁英的地位政治而受到阻卻,二者原有的關聯性也被迫脫鉤。台灣在日本時代那些現代化畫家以現代化伴隨本土化來投入台灣美感語言的建構工程,至此嘎然而止。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所帶來的成見,包括了對日本時代台灣藝文成就的低估、對本土意象的貶抑、對「與中國連接起來」的心理渴求,這是一套認同框架,支配著我們詮釋當代與過往的立場,並且多多少少可在數十年來台灣美術史的書寫裏見到它的影子。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將戰前洋畫家的藝術表現描述為「二手西方美術」,是從日本人而不是西方人那裏習得的,這種說法是為了製造下列錯誤印象:日本時代台灣藝術家們藝術視野是不足進步且狹隘的;又比如,將台府展中本土畫家的地方色彩投入詮釋為一種對殖民體制的屈從,稱之為自我東方主義;又比如,我們幾乎不曾進行過戰後官語更替(戰前日語vs 戰後華語)對於創作者藝術視野影響的相關研究;最後,又比如,這些畫家經由家族與族群承接了一定的中國文化底蘊,但該文化底蘊對於其創作的影響真的有如台灣美術史界所描述的那麼地巨大且深入嗎 ?

以陳澄波研究為例,這些描述強調了陳澄波的祖國意識、中國文化底蘊、中國傳統繪畫影響,卻對日語知識與藝術世界之於他的影響少有涉略。視聽世界皆為日語的台灣戰前知識份子、文化人以及藝術家,其思想、行動與創作仍會受到家族與族群文化框架的大力牽制,這說法是令人懷疑的,畢竟,日語視聽環境所帶來的廣闊視野絕對是帶給他們很大的衝擊,那是一個傳統與現代被視為絕對對立的年代,那是一群擁抱現代化的進步青年。

第一代台灣現代化藝術家們合影於臺灣教育會館(現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前。個個著西服正裝、合影於Art deco風格的時髦建物前,那是個意氣風發、熱切擁抱現代化的世代。右起:李石樵、廖繼春、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陳敬輝。

並且,歷史也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從台灣風土出發,發展出一種與中國文化底蘊無甚關係的「島嶼地方色彩」。要將他們一直貼上 「文化上中國人」的標簽,是否太忽略日語能力與日文出版品世界為這群人帶來的藝術視野的影響?同時,是否也太忽略他們具有著建構本土性的主動性?

擺脫「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所帶來的成見,即是在提醒著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反省自身的「華人視野」,改以日語世代的視野來理解他們。

歷時一世紀,陳澄波藏品儘管不免有所蟲蛀流失,但仍清楚地呈現一些趨勢:日文遠重要於華文、與展覽競賽的緊密關係、對各種藝術流派的關注、對美術通史的掌握……等等,這些趨勢說明了他投入現代化台灣美術的熱情與認真,特別是考慮到這些藏品在當年可是很昂貴的:據聞一次展覽的幾張明信片就是留學生一個星期的伙食費。翻開台灣美術史的書籍,我們可能偏好閱讀陳澄波及其本島同儕亮麗的得獎成績與一生成就,但如何取得這些結果的路徑也值得好好著墨,這項著墨得依靠藝術家們美術相關收藏作為推論依據。島嶼第一代現代化藝術家們不約而同投入建構本土美感語言的過程,也許在其他藝術家的藏品逐漸出土後,整個故事會愈來愈清晰吧。


本專欄作者蔡潔妮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 藝術社會學博士,這個系列文章的研究樣本來自陳澄波基金會策畫與出版的《陳澄波全集》第七至九卷。


精選文章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9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8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7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6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5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4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