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展覽巡禮】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莊世和篇)

  • 2022-02-09
  • 展覽
展場一隅,由左至右分別是〈肖像〉、〈室內靜物(B)〉與〈布市〉。

若提到臺灣的現代藝術與抽象繪畫,很多人會先想到1950年代的「五月」與「東方」。但其實在日治末期,就出現了以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風格實踐的莊世和。

然而,他的名字並非那麼廣為人知,後人對他的討論亦不多見。所幸在本次MoNTUE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當中展出了數件莊世和的作品,不但提供給大眾一次認識他的機會,更在這個以「文化啟蒙」為題的展覽裡,讓臺灣對現代藝術知識的吸納,產生進一步拓延的視野。

莊世和,〈肖像〉,1941,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似乎象徵著莊世和在臺灣藝術史未受重視的困境,他的三幅畫作被懸掛在展場較不起眼的牆面上。這三件尺幅不大的作品,分別是1941年的〈肖像〉,以及1942年的〈室內靜物(B)〉與〈布市〉。

生於1923年,並在1938年才赴日的莊世和,身處在戰雲密布、物質缺乏的環境裡,或許是這段期間畫作較小的原因。儘管如此,畫家依然運用抽象之筆,在有限的範圍裡揮灑前衛的精神。無論是使用幾何切面組構人物面容,還是解構物象、導入拼貼的技法,都與我們熟知的後印象或野獸派有很大的不同。

莊世和,〈室內靜物(B)〉,1942,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莊世和,〈布市〉,1942,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會有別於同期其他畫家的創作意識,主要是因為莊世和在日本就讀的「東京美術工藝學院」,其師資組成多為前衛畫壇的藝術家,尤以校長外山卯三郎對莊世和的影響甚深。

創作與評論兼擅的外山活躍於1930年代,有關藝術理論的探討——特別是「純粹繪畫論」的提出——給予莊世和相當大的啟發。莊世和猶如是將之奉為圭臬,終身追求以所見之物為題但表現出畫家感受的純粹繪畫。

順帶一提,外山的著述觀點還觸及到了中國與臺灣,如李仲生、倪貽德等人皆曾翻譯過他的文章,而陳澄波的藏書當中也可以看到幾本外山的著作。

莊世和,〈武藏野之春〉,1942,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在「光」展裡,我們另能看到一件〈武藏野之春〉。有了前衛思潮的滋養,莊世和將風景簡化為幾何塊面,充滿著色彩與線條的律動感,標舉出新興美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意義。

如同一旁郭雪湖的〈寂靜〉、郭柏川的〈故宮〉,或是陳澄波的〈清流〉,這些藝術家們對於創作的感悟與嘗試,讓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多元且豐富的面貌及內涵,彷彿是臺灣在那個文化相互碰撞、混融的時代下,最深刻雋永的歷史記憶。

展場中的〈寂靜〉、〈武藏野之春〉、〈清流〉及〈故宮〉。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