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4

  • 2022-12-31
  • 專欄文章

▎重返古典風格的人物畫形象

有關李梅樹藝術的評論,長年以來一直受困於「王白淵(1902-1965)魔咒」裏,後者在1955年評論前者:「初期作品其藝術價值較高。」(註1)這句話成了人們討論李梅樹藝術的起點:後來的藝術史家們均無條件地引述它,但在筆者看來,這個「一家一時之言」是值得挑戰的。

在王白淵所謂的「初期作品」裏,1930與40年代的李梅樹進行了多種風格演繹與探索,本專欄提過的就有古典學院風格的〈裸女〉(1933)、外光派的〈小憩之女〉、田園詩風格的〈黃昏〉,甚至另外還出現過馬蒂斯風格的裸女(圖1)。

圖1李梅樹(1902-1983),〈馬蒂斯風格的裸女〉,1930年代,73 x 60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相反地,在嘗試過多種風格後,1950、60年代的李梅樹選擇朝向古典學院風格精進,並專心於女性人物畫像,這些作品有如〈露台〉(圖2)、〈小憩(一)〉(圖3)、〈小憩(三)〉(圖4)、〈屏前少女〉(圖5)、〈露台黃昏〉(圖6)…等等。筆者稱這階段為「重返古典風格」,這個重返可溯源自1946年展出於第一屆省展的〈裸婦〉(圖7)。

圖3李梅樹(1902-1983),〈小憩(一)〉,1958,100 x 72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圖4李梅樹(1902-1983),〈小憩(三)〉,1961,116.5 x 80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圖6李梅樹(1902-1983),〈黃昏露台〉,1962,100 x 72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古典學院派風格至少有二要求,一是有嚴謹的寫實技法要求:重視素描能力、薄塗技法等等,二是有嚴謹的美感標準:必須是能傳遞如同古希臘古典美感典範的作品;此風格的能力他早在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時即已具備,而在1950以及1960年代的人物畫中,這兩個特色復現。此時他的寫實技法表現得更為純熟,模特兒在他筆下皆洋溢著一致氣質:閒靜、優雅而安逸,而姿態、衣著與配件、構圖、用色以及背景物件擺設也總是極為講究。

臺灣美術的現代化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看似來不及參與十九世紀西方藝術的古典學院派風格此主流,但這個遺憾或許早已經由李梅樹幫我們彌補了。無論如何,臺灣美術史的書寫中,留幾個大作名額給精準掌握古典學院美感的油畫是應該的;其中,李梅樹1946年的〈裸婦〉絕對可以列為代表作之一。

圖7李梅樹(1902-1983),〈裸婦〉,1946,112 x 145.5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和我們所熟悉的西洋美術史大師筆下的愛神維納斯形象相較,〈裸婦〉有著諸多相同元素:完美的身材比例、肌膚的柔軟感、經典的古典裸女臥姿、豹皮床墊、蕾絲躺枕、垂掛的絲絨、古典框的油畫作背景(這是李梅樹的作品)…等等。要另外說明:雷同的姿態、構圖與佈置一再出現於西洋美術史裏,並不會因為沒有新意而被剔除於大師作品之列。

圖2李梅樹(1902-1983),〈露台〉,1950,162 x130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1950年的〈露台〉(圖2)以古典主義風格的手法描繪了背景樹木,兩位在陽台的女性或坐或立,表情以及姿態略顯僵硬,有著西方古典雕像的堅實感,從中我們或許可以說:這件作品是帶著古典主義大師普桑(Nicolas Poussin)的美感興味。若不是臉孔、身材及衣服說明了描繪地點,風格上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西方畫家的作品。

圖5李梅樹(1902-1983),〈屏前少女〉,1961,100 x 72 cm,畫布油彩,藝術家家族收藏

相較於〈露台〉裏西方古典美感與臺味相互搭配,1961年的〈屏前少女〉(圖5)裏則可見此二元素被畫家給融合起來,使得畫面洋溢出一種臺式古典美典範,這是由典雅衣著、端莊面容與姿態、背後的中式木屏風、屏風後的和風印花布簾…等等所經營出來的。此時他的寫實技法以及美感掌握更加進步,人物也從冰冷古典美的雕像狀走向一種有生氣與並有柔軟感的樣貌。

在他一路以來在所刻劃的臺灣人物畫像裏,不論時代的文化階序是「和雅臺俗」或是「華雅臺俗」,他持續用畫筆彰顯著「臺雅」,在此路線走得如此堅定,他大概是臺灣美術史裏的第一名了。王白淵的評論影響不了他,1950年代抽象畫影響力在全球藝壇快速擴張也動搖不了他。

然而,在藝壇對於藝術浪潮「新就是好」的迷思下,李梅樹在寫實與「臺雅」路線的堅持很少遇到知音,更少人試著分析而發現:50歲之後的他,在技法上仍持續精進著、在「臺雅」古典美感的經營仍日益成熟著。我們以少許畫比較作為拋磚,希望能多少改變大家看待他1950與60年代作品的刻板印象。

·

註1: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卷4期(1955.3),頁16-64。

(本專欄作者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 藝術社會學博士。長期觀察西方重要美術館經營與策展論述,涉足藝術產業,近年專心於藝術史與藝術社會學研究。)


最新相關文章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3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2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1
  •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0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