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
時間:1943.10.26-11.4
地點:臺北公會堂
陳澄波以〈新樓〉入選第六回府展,其作畫地點與〈新樓風景〉一樣,都是在臺南神學院內。根據研究,畫面前方紅屋頂建築為神學院的女學部,而在左邊大樹旁隱約可以見到的建築為甘為霖故居。1940年起臺南神學院停課,並提供其院區內的房舍作為長榮女學校的宿舍,因此畫面中可見穿制服的女學生穿梭在庭院中。(註1)
此次府展陳澄波正在嘉義高等女學校就讀的二女碧女也以〈山を望む〉(望山)入選,被評為有乃父之風,想必陳澄波應該覺得很驕傲吧!還特地以〈山を望む〉印製的明信片寫信給陳碧女,希望她可以北上看展。
相關資料
‧圖錄
‧目錄
‧證書
昭和十八年十月 日
臺灣美術展覽會
陳澄波先生
台端送件之繪畫,審查認定結果如左,謹此通知。
另外附上優待券二張,歡迎蒞臨參觀。
又:繪畫之歸還,請於十月十九日當天/昭和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親臨會場並出示送件收據予以領回。
審查 | 受理號碼 | 畫題 |
無鑑查 | 五十八號 | 新樓 |
(翻譯/李淑珠)
‧明信片
碧女不來,太田とき(Toki)小姐和楊夫人都表示寂寞,希望妳能搭十一月二日的夜車過來。展場的情況,若不親臨目睹,我再怎麼描述給妳聽,也是「百聞不如一見」,沒什麼幫助。
如決定過來,我會去車站接妳,請回信。(翻譯/李淑珠)
‧評論
陳澄波的〈新樓〉仍然顯示陳氏獨自的境地。這個不失童心的可愛作家,就像亨利・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一樣,經常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清新感。十年如一日般,一直持續守護著自己孤壘的陳氏,在好的意義上,是很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陳氏的畫,以前和現在都一樣。既沒進步也沒退步。總是像小孩般興高采烈地作畫。僅僅希望陳氏的藝術能有更多的深度和「寂」(sabi)(註3)。然而,這或許就像是要求小孩要像大人一樣,勉強不來。陳氏的世界,就是有那麼的獨特。(中略)
磯部正男(註4)的〈月眉潭風景〉是與陳澄波畫作幾乎分辨不出來,同樣傾向的畫。雖不知這是在陳氏的影響之下製作的畫,還是出自磯部氏自身本質的必然結果,總之,真會畫這麼相似的畫。高原荒僻的鄉村情調十足。點綴在那裡的人物,也總覺得像神仙。(中略)
陳碧女的〈望山〉,不愧是陳澄波的女兒,是有乃父之風的畫。雖然還有許多幼稚之處,但希望可以成為不比父親遜色的優秀藝術家。(翻譯/李淑珠)
──原載王白淵〈府展雜感──孕育藝術之物〉《臺灣文學》第4卷第1期,頁10-18,1943.12,臺北:臺灣文學社
註釋
註1:王子碩、陳韋聿《回歸線上的候鳥 陳澄波作品特寫》頁17-18,2019.7,臺北: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註2:「推薦」紀錄參閱臺灣總督府編《第六回府展圖錄》,1944.7.20,臺北:臺灣總督府;「無鑑查」紀錄參閱1943.10「第六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入選證書」、《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陳列品目錄》1943.10.26-11.4。
註3:指日本傳統的美學「侘寂」(Wabi-sabi)。
註4:磯部正男的相關資料參閱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showNews.php?aid=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