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結論:從容的現代性
對於日本時代的本島知青與文青,減緩受殖身份之苦,最好的策略就是熱烈擁抱現代性。在臺灣美術現代化的第一代本島藝術家們之間,大多數即致力於在作品中點綴文明意象,即在臺灣地方風土的描繪鑲嵌入現代性,營造出筆者所稱的「臺雅」氛圍;這樣的現代性與本土性結合,反駁了殖民地是不足文明化與不足進步的說法。
作為這群藝術家的核心人物之一,李梅樹自是參與了這場建構。他參與的步態是極具其個人特質的。
首先,他是「臺雅」這個形象的日常生活實踐者:出身於一個文藝氣息濃厚的富裕家庭,東京經驗又豐富了其見識,他在穿著、收藏及生活用品上皆洋溢著雅士氣息。半生的從政順利,藝術之路也走得特別從容自在,自在到我們可以稱呼他為貴公子(圖1)。

其次,面對藝術的態度也反映出這份自在,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一是他面對時下藝術潮流的態度,二是他再現人間景色的態度,三是他面對藝術邊界的態度。
不論是戰前或戰後,西方藝術新浪潮是一波接著一波地影響著這個東亞小島,李梅樹從一踏入藝壇,就沒有「新就是好」的迷思,因此就成了我們談論「外光派在臺灣」經典代表。戰後,抽象畫在全球藝壇快速擴張其影響力,聲勢之浩大讓一些日語世代藝術家們得短暫地改宗,以證明自己也是追得上時代,李梅樹的「未屈服」反成了其中異數。
李梅樹對寫實路線的堅持,不是故意無視主流,也絕非藝術視野的限制,而是他對現代性早有品味上的定見;爬梳戰前到戰後的作品風格類型,觀察其畫風從西方學院的古典美感演變到照相寫實的風格,可以發現他對西方世界的新潮流也是有所回應與採納,只是那是立基於一種很從容自在的態度:不從眾、不受迫於藝術潮流的驅使,他只回應與採納符合其品味者。
「新就是好」的迷思框限臺灣藝術圈好幾個世代,李梅樹的心有定見被誤解為「舊藝術」,相關評論者甚至未能注意到他在1970年代照相寫實主義的轉向。可能要等到二十一世紀,等到我們理解到現代藝術發展路徑與樣貌之多元,不再當局者迷,對李梅樹的定見才可能被重新觀看。
第二,他所再現人間景色也充滿自在感,那些他筆下摩登女性的悠閒神情與姿態是最好的說明,從1930年代到 1970年代作品,從小女孩、少女、少婦…到老夫人,這些模特兒均洋溢著自在的優雅,穩定不變,某種程度透露了他一生的日常情調。
較少為人所知,畫家其實從日本時代起即是攝影愛好者。從他早期攝影作品中,我們考古了這份自在感,那並非來自一種個人層次的任意隨性,而是一種新時代的集體氣質,當島嶼社會從保守封建邁向現代化,當男男女女一起從傳統禮教框架中走向啟蒙,才能出現那一種朝氣神情。李梅樹先從攝影機的快門,再透過其畫筆,再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從容的現代性。
舉例來說,畫家的代表作之一〈小憩之女(憩ふ女)〉(圖2)中滿滿的摩登元素:洋服、白色絲襪、瑪莉珍低跟鞋、慵懶姿態、散落的西方大師畫冊,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那手指觸唇的動作,那不是傳統女性之美的嬌羞感,反而更具有一種新時代的俏皮(圖3)。


李梅樹另一作品〈黃昏時〉(圖4),即使畫作已難尋,參考相片本身就是件相當成功的作品,(同一)模特兒(劉曾妹女士)再次展現其大方魅力,自在到瀟灑萬千,那個笑容並不像是對著攝影者一人而笑,而是對著相片未來的千萬觀眾(圖5);目前李梅樹紀念館的【臺雅貴公子—李梅樹與他筆下的從容現代性】特展還有更多李梅樹鏡頭下劉曾妹的一些身影(圖6)。



最後的自在,則見證於他面對藝術邊界的態度。長久以來,純美術與裝飾藝術並沒有被平等看待 ,二者之間不僅邊界明確,而且這個邊界也被絕大多數藝術家視為劃出了藝術價值的上下之別;李梅樹比起同儕更能自在地逸出這個邊界,不對裝飾藝術有所偏見,其實,他一生耗時最久的創作是在裝飾藝術領域:三峽祖師廟。
臺灣近代歷史遭遇了連續殖民,使得本土文化受到長期的去價值化,殖民統治為確保移入者有其高文化階序,系統性地打造「和雅臺俗」、「華雅臺俗」刻板印象,並透過國民教育與大眾傳媒而強殖入臺灣本土社會。這年度的專欄文章藉由對李梅樹一生創作的分析,探索了該連續殖民在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作用,希望從中提出一個非主流美術史觀點,擺脫對日語世代藝術家的偏見,重新認識李梅樹作品的藝術價值。
將雅氣與貴氣完美結合,直接以其高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推翻「和雅臺俗」或「華雅臺俗」的刻板印象,這是李梅樹一個鮮明的人設:貴公子;更進一步,他以上述三項自在展現了他對「臺雅」的詮釋,其中,提昇廟宇藝術這一點讓沾染「臺雅」之風成為垂手可得:它不只是本島精英的日常,也同時可以是本土常民的。
就算臺灣的認同轉型已啟動並且持續一陣子,「臺俗」刻板印象的支配仍難以擺脫,我們多多少少遺忘了有著「臺雅」路線的台灣性美感語言待建構,那是早在日本時代李梅樹與第一代現代化畫家即啟動的探索(圖7),那是他們在戰後全體主義壓迫下,匍匐前進,堅持留給我們的美感資產;長程而言,那將挹注於建構一個自信的文化主體性。希望我們此次重閱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在藝術分析的同時,對於上述前輩作品可以具有的社會意義也多少盡了闡述的時代責任。

本期部分內文引用自以下文章 :
- 蔡潔妮,〈臺雅貴公子 — 李梅樹〉,《今藝術&投資》359期:(2022 年8月),頁40-41。
- 蔡潔妮,〈臺雅貴公子 — 李梅樹藝術價值的重新出土〉,《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22),頁44- 49。
- 蔡潔妮、 魏聰洲,《臺雅貴公子—李梅樹與他筆下的從容現代性》展覽brochure(新北市:李梅樹紀念館,2022)。
本專欄作者蔡潔妮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 藝術社會學博士。長期觀察西方重要美術館經營與策展論述,涉足藝術產業,近年專心於藝術史與藝術社會學研究。
最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