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放眼東洋:陳澄波的東亞跨域#07|前往上海的牽線人

  • 2022-07-29
  • 文章
王濟遠,〈自畫像〉,年代不詳。
圖片來源:王驍主編,《二十世紀中國西畫文獻——王濟遠、汪亞塵》,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頁121。

陳澄波的長子陳重光曾在訪談中提及:「我父親在東京認識一個名叫王濟遠的人,他也是上海的一個知名畫家,他見父親在學中入選帝展,已具職業家資格,乃邀請他去上海……」。

從這段話可以得知兩件事。其一,帝展在當時形同藝術家的專業認證,凡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便是被大眾所認可的藝術家,且不僅在日本、臺灣,中國亦是如此。

其次,則是王濟遠可說是引薦陳澄波到上海的關鍵人物。正如有王逸雲的牽線,陳澄波才會在廈門舉辦個展;而他前往上海背後的動機,除了先前提及的各種因素之外,有個熟門熟路的人帶領也是必要的。

潘玉良為王濟遠所作頭像,1929。
圖片來源:《上海漫畫》74期(1929-09)。

王濟遠於1893年出生於江蘇,長陳澄波兩歲。

1914年自上海圖畫美術院西洋畫選科畢業,隨後留校任教;之後也以該校教員身分舉辦校內美展,進而在1919年參與「天馬會」的創立。積極參與美展會務、擔任校方要職的王濟遠,卻在1926年因與學生起口角而引發學潮,成為學生攻擊的對象。這場風波造成俞寄凡等教師離開上海美專,另成立「新華藝術學院」,即日後陳澄波任教的新華藝專。

至於王濟遠是否參與新華藝專的創辦,目前尚無資料證實,不過他確在1928年與江小鶼、朱屺瞻等先前在上海美專的同事共組「藝苑繪畫研究所」。

藝苑繪畫研究所入口,1931。
圖片來源:《上海畫報》689期(1931-04-03)。

隔年抵達上海的陳澄波同樣執教於藝苑,該校校址為西門林蔭路,亦為陳澄波此時的通訊地址,可以推知他在上海的主要據點應是在藝苑。

有了與王濟遠的交情,陳澄波得以在藝苑任教一事並不難理解。但是二人又是如何結識的呢?

陳重光的自述裡點出了「東京」這個地點。

檢視陳澄波到上海之前,王濟遠在日本的活動,有1926-27年的兩次美術視察。視察期間還包含作品的展出,例如1926年的第七回中央美術展,以及1927年的「中華展」,皆有王濟遠的畫作出品。這時仍在東美校就讀的陳澄波,可能在展場認識了王濟遠,並且收藏他在1926年出版的《濟遠水彩畫集》。

陳澄波舊藏,《濟遠水彩畫集》,上海:天馬出版部,1926。
陳澄波舊藏,《第三回王濟遠個人繪畫展覽會出品圖目》,上海:上海西門林蔭路藝苑,1928。

有了這份情誼,陳澄波在1928年先赴上海、再到廈門的選擇,便也就有跡可循。因為兩名在日本認識的中國好友——王濟遠與王逸雲分別身處在這兩座城市。

雖然陳澄波與王濟遠二人同框合影的照片極少,不過他們的交情卻是隱藏在各種不同的史料當中……。

藝苑繪畫研究所師生合影,是少數陳澄波(後排左三)與王濟遠(前排中央)同框照片。
圖片來源:《上海畫報》755期(1931-10-27)。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