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開港通商後有了高速的進步,城市面貌如此,藝術活動也是如此。
1847年,耶穌會在上海徐家匯地區設立據點,建立起教堂、學校、圖書館等機構。之後在1864年在土山灣創辦孤兒院,並且設置畫館培養孤兒們繪畫、雕塑等技能,以作為謀生的方式。
由於教學與課程有別於傳統師徒制或臨摹性質的習畫模式,土山灣畫館因此成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濫觴,培育出了上海第一代的西畫家,如周湘、張聿光、丁悚等人。
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成立,由劉海粟擔任校長。隨後歷經改制、擴編,於1921年再改名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即我們熟知的「上海美專」。
該校雖是私立,但課程設計已相當多元成熟,且延攬了曾在土山灣畫館習畫,或有留學背景的畫家為教師。
課程方面,含括西洋畫、中國畫、雕塑、工藝圖案與師範等科,另有開設暑修班與函授教學,對上海地區美術教育的普及頗有助益。
此外,創校之初教授人體畫、1920年聘用女模特兒等作法,儘管一再地衝擊民風仍舊保守的社會,劉海粟依然據理力爭,維護藝術創作與教學的自由,進而影響了新成立的北京美專,帶動近代中國人體寫生畫的風氣。
在美術教育開始蓬勃興盛之際,美術團體亦有活躍的表現。
上海美校最初於1918年舉辦成績展覽會,可視為美術展覽的先聲。隔年,江新、丁悚、王濟遠等該校教員延續這股熱度,組成了匯集上海畫壇重要藝術家「天馬會」。
該會自1919年起至1928年,共舉辦了九次的展覽會。不但建置起完整的審查制度、給予年輕藝術家表現的舞臺,還促進了一般民眾對藝術的認識。
而與天馬會齊名且抗衡的,還有1920年成立的「晨光美術會」。
晨光美術會從1921年到1931年間共有六次的公開展覽,其他活動還包含繪畫研究所的設立、文藝講演會的籌辦,以及雜誌《晨光》的出版。
截至1930年,上海地區的現代美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
透過教育打下藝術創作的基礎,再到畫會建立起的作品審查與展示環境,可見彼時的上海藝術圈正以日本為榜樣,並有一定程度的規模。
由此可知,陳澄波前往上海的選擇實則有非常多的考量因素。如我們最初所提日本對「支那趣味」的興趣,或是現代城市的先進與異國風景的吸引力。
不過最重要的,或許還是藝術環境的成熟與否。
對懷抱「巴黎夢」卻無法達成的陳澄波而言,上海也是個滿足諸多條件的好去處,若是要精進畫藝肯定有莫大的幫助。
那麼在這被稱為「魔都」的大城市裡,陳澄波又認識了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