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張捷生於1899年的臺灣嘉義,是嘉義市南門望族張家的二千金1 ,父親張濟美是日治時代的保正,也是教務委員,在地方上頗有名望。她與陳澄波曾是小學同班同學,因故輟學之後在家專心學習女紅。1918年在父親的安排下與當時擔任嘉義公學校訓導2 的陳澄波結婚。1924年熱愛美術的陳澄波在張捷的全力支持下去東京美術學校深造,她則靠著做針線活賺錢,一肩挑起家計的重擔。1929年陳澄波研究科畢業,不久後去上海任教,隔年她跟隨丈夫至上海居住。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上海時局不穩,她帶著孩子先行返回臺灣,陳澄波也於1933年返臺定居。回臺後,陳澄波是個專職的畫家,沒有固定收入,時常在外寫生和參加美展,一年大概只有三個月會在家,張捷在背後默默支持丈夫,持家教子,讓他無後顧之憂,能全心投入美術創作。
1947年陳澄波受二二八事件牽連而罹難,她強忍悲痛請人拍攝遺照,並保留陳澄波受難時穿的衣服,要為丈夫的冤死留下證據。丈夫逝世後,她還得面對情治單位監視、親友疏離等生活上種種的磨難,即使困苦,仍憑藉著堅忍的意志,含辛茹苦的教養子女,並告誡子孫以後絕對不可以參加任何政治活動。至於陳澄波遺留的畫作和物品,為避免情治單位搜查,則深藏在住家閣樓,平日不讓孩子們靠近,每年過年才會將畫作拿出來整理一次。她用餘生守護了陳澄波的藝術生命,為臺灣美術留下了見證歷史的精彩作品。
1979年,張捷籌辦了陳澄波逝世後首次的遺作展,然而當時媒體卻不敢提陳澄波的死因。直到1987年臺灣解嚴,二二八事件終於不再是禁忌,1992年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上,李登輝總統親自握著張捷的手向她致意慰問,她盼望二二八事件在她有生之年能得到平反與道歉,為丈夫討回公道,卻不幸於隔年辭世,未能親眼目睹二二八事件獲得妥善解決,乃生前最大遺憾。
- 參閱〈捷娘年表〉《捷娘懷念集》p.59,1998.12.25,陳重光發行。
- 日治初期公立初等學校的合格教師為教諭及訓導;教諭為正式教師,由日本人擔任;而訓導為輔助教諭之助手,由臺灣人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