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明正身
──陳澄波油畫〈總督府〉繪畫地點之考證
文/賴鈴如
位於臺南市府前路一段的舊臺南地方法院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規劃設計,1914年落成至今已經超過百年,目前為國定二級古蹟,歷經13年的調查和修復後,終於在2016年11月8日竣工啟用。在這棟百年建築修復後重新啟用之際,不禁讓筆者想起兩年多前陳澄波油畫作品〈總督府〉描繪地點所引起的爭議。
圖1:原名〈總督府〉之油畫。
〈總督府〉屬於畫在木板上的油畫小品,其創作年代不詳,尺寸僅24×33公分,比起陳澄波其他在拍賣上屢創高價的油畫,相對的較鮮為人知。一直以來畫中描繪的建築都被認為是臺灣總督府廳舍,也因此得名。直到2014年年初舉辦「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 臺南首展」時,一位對建築有興趣的李姓設計工作者於參觀展覽後,告知主辦單位此畫所描繪之建築應為臺南地方法院,而非臺灣總督府![1]之後也有許多網友陸續在網路上討論此畫作的名稱問題,但礙於沒有詳實的考證,使得畫作至今尚未更名。
圖3:臺灣總督府明信片。圖片來源:http://www.nisan.tw/reprint_1.htm
圖4:臺灣總督府鳥瞰圖。圖片來源: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比對日治時期臺南地方法院的明信片(圖5),顯見其圓頂型屋頂和高塔不論樣式、位置,甚至是顏色,均與畫中相同。由於是遠觀,畫中也隱約可見如圖6之位於主入口(圓頂型屋頂下)與次入口(高塔下)門廊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陳澄波也自藏一張臺南地方法院明信片(圖7),其拍攝角度幾乎與圖5一樣。至此,印證了畫中描繪之建築為臺南地方法院之說法。
圖5:臺南地方法院明信片。(翻攝自2014年4月臺南市政府出版之《日治時期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 臺南州卷(上)》頁273)
圖6:臺南地方法院明信片。圖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c0916439966/twblog/115160108
圖7:臺南地方法院明信片。陳澄波藏。
然而臺南地方法院前方是否有如畫作中之小橋呢?筆者參照1940年的臺南市內地圖,研判若畫中建築為臺南地方法院,則小橋的位置應位於臺南神社[2]與孔子廟之間(圖8)。經查找資料,發現臺南神社內苑(今臺南市美術館預定地)並沒有橋,而外苑(今忠義國小)則有一座拱形橋(圖9),此橋戰後被命名為成功橋,原已拆除,卻於2005年7月1日進行武德殿周邊景觀改善工程時,挖掘出整個橋面,其後續又發現石作橋柱、石燈籠體、石燈籠頂蓋、欄杆柱及欄杆扶手等構件共16件及成功溪河道遺址。由於成功橋並非古蹟,經相關單位討論後,決定採取整修不復原的工作,僅將成功橋橋面、橋柱和石燈籠重組,其餘構件則另尋空間存放,留待日後要修復時再一併安裝[3]。橋之現狀如圖10所示,目前無法依原貌復原,甚為可惜。
圖8:1940年臺南市內地圖。節錄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圖9:臺南神社外苑之拱形橋。(翻攝自2014年4月臺南市政府出版之《日治時期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 臺南州卷(上)》頁217)
圖10:拱形橋(成功橋)現況。2016.10.22陳柏宏攝。
對照〈總督府〉畫中之小橋與神社外苑拱形橋的老照片(圖9),無論是橋頭柱、護欄、拱形橋面均極為相似,至此可確認畫中之橋應為臺南神社外苑之拱形橋!從1951年的臺南市舊航照影像即可清楚的知道拱形橋與臺南地方法院的相對位置(圖11)。
圖11:1951年臺南市舊航照影像。節錄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綜上所述,此件原題為〈總督府〉之油畫所描繪的建築實為臺南地方法院,畫中之小橋為臺南神社外苑拱形橋,應是無庸置疑的,故實應正名為〈臺南地方法院〉,且依據臺南神社外苑建成之時間,研判其創作年代應在1936年之後。
陳澄波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重要畫家,其風景畫更是紀錄了早期臺灣的風土民情,許多現今不復存在的景色或建築都在他的畫作中得以窺見,過去未詳加考據而將此畫誤認為臺北總督府,經多人討論與筆者考證後讓此畫得以正名,更讓我們得知陳澄波在臺南繪製的油畫除了著名的「新樓系列」外,尚有〈臺南地方法院〉!
圖12:整修後之臺南地方法院。2016.10.22陳柏宏攝。
臺南地方法院重新開放後,雖然主體建築完整,但高塔已不復見(圖12)[4],然從日治時期的明信片和陳澄波的畫作中依然可以遙想當時堪稱臺灣三大建築之一的臺南地方法院昔日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