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文章】雨後淡水

  • 2016-10-25
  • 文章

〈雨後淡水〉 年代不詳 畫布油彩 45.5×53cm 私人收藏 

 

太平洋上的戰雲密布,雨後的淡水似乎也籠上了一層戰爭的陰霾。出征旗上大紅色的「祝」字雖然醒目,但寥落的人群隊列裡,似乎沒有一樣的歡悅氣氛。沿著九崁街婉轉上行,就是淡水的古老街區,那樣懷舊的地方,也許適合一場告別家鄉的遊行吧。

目送著人群隊伍的離去,陳澄波默然勾勒著時代的陰影,為歷史留下了他的見證。

 

1.壯行會

二戰初期,經由國家動員、準備遠赴戰場的軍人,街庄鄰里時常為他們舉辦一場「壯行會」,熱烈地歡呼送行。1944年陳澄波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已然黯淡,民間的壯行場面也變得冷清許多。

 

2.出征旗

為了把出征塑造為榮耀之事,送行儀式裡常會樹起這樣的大旗,旗上繪有日本國旗的「日之丸」,或代表日軍的旭日紋樣,並以大字書寫出征者的名字。豎起出征旗,除了祝願士兵的武運昌隆,其實也是一種戰爭動員的宣傳手段。

 

3.九崁街

福佑宮後方的九崁街是形成於18世紀末的商業街肆。由於河岸空間較為狹窄,陸續增加的淡水人口,沿著這條街道向山坡上的「崎仔頂」延伸居住空間,發展聚落的規模。

 

4.磚拱

順應淡水山坡的地形變化,九崁街上的一戶民家,以磚拱築成樓梯的基底,連接上方建物的出入口。兩個醒目的磚拱,至今仍存在於九崁街上。方向雖然與這幅畫的描繪不同,但樣式大抵是一致的。

 

5.福佑宮

正脊兩端向上翹起的「燕尾」,經常使用於臺灣的寺廟建築當中。若參照九崁街的相對位置,可推測該建物應是淡水河畔的福佑宮。主祀媽祖的福佑宮始建於1782年,是早期來到淡水的福建與粵東移民共同的信仰中心。

圖片為1977年所攝廟前景觀,引用自《淡水福佑宮調查研究》。

 

6.店屋

淡水街上的店屋,通常有窄長的格局。面對大街的店面以屋頂上的閣樓為倉庫,後方則與店主的住家相連。臺灣許多港口附近的聚落,例如鹿港、安平等地,皆有這類長型的店屋。

陳澄波1933年的畫作〈鹿港老街〉,兩旁的店屋也屬於同樣窄長、多進的長屋格局。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