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景(二)〉 1935 畫布油彩 72.5×91cm 私人收藏
在山城腳下抬頭仰望,一幢奇特的建物九十度延展,遮攔了陳澄波的視線。洋房的外廊有成排的拱圈,搶眼的大片白色在周圍土埆厝的群落裡,乍看顯得有些突兀。但仔細一瞧,樓房的紅瓦與磚牆,卻又表現出強烈的在地特色。中西合璧的建築,土洋雜陳的風景,這幅畫宛若小鎮的歷史縮影,投射出異文化在淡水的交會與融合。
1.白樓
落成於19世紀末的白樓,是馬偕首位學生嚴清華的房子。他聘請了當時淡水最知名的土水師「洪仔泉」主持工程,建造出這棟雜揉中西文化元素的奇特建物。戰後的白樓輾轉易手,終在1992年改建,今日尚能得見外牆的部分遺構。
引用自台北達觀數位攝影藝術空間 DGVAS 對Life Magazine中Jack Birns攝影作品
的數位重製 https://dgvas.blogspot.tw
2.木下靜涯故居
東洋畫家木下靜涯自1918開始在臺灣各地作畫,其後又因為迷戀淡水風景,長期賃居於這棟視野開闊的小房子裡埋首創作,逐步取得繪畫上的成就。他參與創辦了臺灣第一個美術展覽會,為陳澄波等後起的藝術家搭建了重要舞臺。
3.庇
突出於屋簷下的「庇」(或「霧除」),是木下靜涯故居一個頗為醒目的特徵,也表現在許多畫家的作品裡。「庇」在日式建築當中頗為常見,這樣的建築構造除了能遮擋風雨與日照,同時能為房屋的外觀創造層次上的變化。
日式建築裡的「庇」,轉引自《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或再利
用計畫》,頁124。
4.牛眼
在氣候潮濕的淡水,不論土埆厝或洋樓,建物常在側面的山牆頂端開窗,以促進屋內的空氣流通。白樓的牆頂有圓形的牛眼窗,這種圓窗常見於日本時代的仿巴洛克式建築,除了通風與採光,在稜稜角角的牆面上亦有裝飾功能。
5.門聯
門聯是漢人社會裡的文化特色。在家門口張貼文字招祥納福的習慣,起源於「桃符」,即桃木做成的辟邪物。在陳澄波的時代,日本政府雖鼓吹廢除臺灣人的舊曆新年,但也默許一些本土的文化傳統,畫裡的門聯也是一例。
6.畫框之外
陳澄波的青年時代,常與畫壇的朋友們結伴到各個地方旅行、作畫。這幅畫是1935年畫家楊三郎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的《盛夏の淡水》,畫中的景物特徵與陳澄波的畫作相仿,兩位畫家可能約在同一地點寫生,完成各自的作品。
楊三郎 〈盛夏の淡水〉 第九回台展 1935 油畫
(圖片來源:台展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