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淡水公會堂的位置遙望下街,人可真是不少。古樸的建築群裡,電線杆沿著筆直的道路排成兩列縱隊,現代化改造過的街區展現出齊整的秩序。然而,高低錯落的白色屋牆,卻一個接一個探出頭來,跳動著有趣的節奏感。陽光在小鎮裡映出大片的溫暖橙紅,與寶石般碧藍的河水相稱極了。畫裡的淡水像是個迷人的夢境,既優雅也稚趣。
淡水(一) 1935 畫布油彩 91×116.5cm 私人收藏
兩條街道分別為今日的新生街與馬偕街,往左望去就是淡水公會堂。左圖中
三孔護欄的形狀與陳澄波的畫作特徵一致,站在護欄後方的視角也相合,該處很可能就是作畫地點。
左右兩張照片,皆引用自淡水文化基金會,http://www.tamsui.org.tw/old-photos/index.htm。
1. 沙洲
淡水河的下游河道平淺,加上漲潮時的河水回流與中法戰爭期間的沉船塞港,河口的堆積作用旺盛。長期的泥沙淤積,雖然造就了畫中的美麗沙洲,卻也使得淡水的港口機能日益衰退。
2. 桅杆
高高豎起的兩根柱子是帆船桅桿。根據1898年的《臺灣協會會報》,往來中國與臺灣之間的中式帆船,會懸掛各種顏色的三角形「樯頭旗」以標示屬地。而紅旗代表的是廣東,我們因此知道:那裡停泊著一艘來自廣東的中式帆船。
可以見到中式帆船桅杆頂端的小旗子。
照片引用自山川岩吉,《台灣大觀》,臺南:臺灣大觀社,1912。
3. 手車仔
街道末尾的頂棚與輪胎是人力車,台語稱之為「手車仔」。近代的人力車發明於1869年的日本,後來從日本被引進臺灣,成為普遍的交通工具。在1925年,僱人力車從淡水車站到紅毛城只需二十五錢,比搭公車更划算。
4. 市區改正
長直而寬闊的街道剛剛完工不久,這是1933年「市區改正」的結果。日本時代,殖民政府時常在各個城鎮執行類似工程,除了整建街廓,把道路拓寬、拉直,也改善整個街區的排水系統。
經過市區改正的淡水街,可見筆直的道路與成排的電線桿,中
間還有一輛載著客人奔馳的「手車仔」。
引用自http://www.taipics.com/taipei_danshui.php。
5. 紅瓦白牆
三角形的牆面上塗抹了石灰,大片的白色在陽光和暖的日子裡顯得格外好看。在多雨的淡水,建物外牆上的石灰塗層能防止滲水。小鎮的石灰多半供應自北邊的「灰窯仔」,早期臺灣有許多燒製石灰的聚落,都留有相仿的地名。
6. 日本瓦
黑色屋瓦與周遭建築屋頂的紅瓦形成對比,應是一棟日式建築。因應日式建築的大量需要,日本時代的臺灣曾引進許多燒製黑瓦的「達摩窯」,民間俗稱「狗頭窯」。黑色的窯片是在燒製過程中引起黑煙,使碳素附著的結果。
7. 山頭
四披水屋頂的建築應是一棟洋樓,它的正面有一塊線條簡單的「山頭」。這種突出於建築立面頂端的裝飾起源於古希臘,後來在臺灣的仿巴洛克式建築當中也被大量採用。山頭正面常有線條繁複的華麗浮雕,增添建物的氣派。
左上方紅圈處的建築有造型類似的山頭。
引用自淡水文化基金會,http://www.tamsui.org.tw/old-photos/index.htm。
補記:
1. 1935年,陳澄波的另一幅〈淡江風景〉(下圖),入選第九回台展。在展覽的倒數第二天,台灣第16任總督中川健藏購買了此幅作品。現僅留存老照片,不知其色彩,但仍可看見與〈淡水(一)〉有著相仿的取景。
陳家留存的老照片。
陳家留存的剪報。
作為始政四十週年紀念的第九回臺展,以超高人氣和佳作齊聚展開序幕,而延長二十天的會期,也終於在今日十四日落幕。……….而十三日,中川健藏總督已決定購買陳澄波氏的油畫[淡江風景]一幅,而十四日是臺展的最後一天,賣約件數也一定會增加不少。………..
〈今日是臺展最後一日 中川總督購畫一幅〉,《台灣日日新報》第七版,1935.11.14。
2. 去年(2015)五月,長榮飛機的商務艙掛著〈淡水(一)〉的分身,乘著客機飛向世界各處。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