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韋聿(Emery Chen)
〈淡水海水浴場-SB18:34.11.29〉 1934 紙本鉛筆 12.5×18.5cm 私人收藏
陣陣北風襲向淡水河口,陳澄波呼吸著冬日滬尾的冷冽空氣,手上的鉛筆起伏如浪,頃刻間便完成這幅線條簡約的景物速寫──霧氣為山坡覆上了細薄陰影,潮水靜靜地湧上河岸,漫過了遊人腳印。沙灘上一抹孤寂的身影,凝望著沒有夕照的淡水河與觀音山,默默無語。
冬天的淡水海濱人影稀疏,若是夏日時節來到海水浴場,這幅畫的內容想必要變得熱鬧不少──孩子們踩踏著河口的軟泥,在暖洋洋的水裡嬉戲。大人們則坐在飲食店裡吃著西瓜,悠閒地遠眺遠山、長河與落日。淡江中學的學生逕自跳進了海浪裡,直往河中央的沙洲游去。如果是周三下午,陳澄波還可能遇見出身淡水的醫學博士杜聰明,那時他總要帶著女兒來玩水,還要撿拾一袋蛤蜊回家煮湯……
照片來源:《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編, 昭和十四年版。
淡水海水浴場的一切設施,大約從1903年以後開始次第建設起來。夏天,許多臺北人來到淡水,就是為了享受海水浴場的沁涼快意與美麗風景。機關學校與民間團體,也喜歡在這裡舉辦教育講習、遠足會等各類活動。中秋節到了,甚至有專門的「觀月列車」載運遊客前來淡水,漫步到沙灘上來賞月。
戰後,國民政府的海防布置使海水浴場被迫關閉。而隨著臺北的都市發展,淡水河日漸汙濁,人們也漸漸不再樂意走進陳澄波的畫境裡,任河水漫過腳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