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紀念館現正舉辦「臺灣新美術運動的先聲——陳英聲作品特展」,是陳英聲的作品出土兩年多以來,首次的完整展出。
展區雖然不大,卻是網羅了所有目前已知的陳英聲真跡,以及與他有關的史料,相當珍貴難得。其中也能看到三張由陳英聲寄給陳澄波的明信片,是1933-35年的賀年卡。
比對三者的內容與圖案,我們可以得知幾點有趣的訊息:
寄件者
在寄件者的姓名旁,寫有陳英聲的住址「臺北市港町三之四四」,即今日環河北路、貴德街一帶,是洋行林立的繁華街區。
另外,1933年的明信片上還有註明「勤務先(任職地點) 臺北市蓬萊公學校」。陳英聲自1922年起便執教於該校,直到1936年離職。工作地點的標註,也讓賀年卡發揮了名片的功能。
收件者
三張賀年卡的收件地址僅寫了「嘉義西門外」,以陳澄波當時的知名程度和當地郵差對在地居民的熟識,沒有寫上完整地址仍是能將信件成功送達。
「嘉義西門外」大約是今日文化路以西的中正路段,陳澄波的代表作品如〈嘉義街外〉、〈溫陵媽祖廟〉、〈西薈芳〉、〈初秋〉等作皆是取景於此。
賀年卡圖案
此作除了入選3月的日本水彩畫展,也有在11月的臺灣水彩畫會展中展出。當時得到了評論者錦鴻生的好評:
「陳英聲今年非常努力,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力作。特別是〈夕膳〉一作表現得很好,一筆一畫都認真負責地處理」(《臺灣新民報》,1933-11-28,6版)。
由於三張賀年卡的祝賀詞都為印刷字體,因此可以推想陳英聲可能每年都需要寄賀卡給不少人,才會選擇大量印製而非手寫,而作為賀卡圖案的作品也想必會是他的得意之作。
1933年的卡片上頭是名為〈遼陽十二層塔〉的畫作,描繪的地點是今日遼寧省遼陽市的「白塔」。陳英聲曾在1928年遊歷朝鮮與滿洲,或許畫中景象即為當時所見。
1934年的賀卡則是印有畫作〈夕膳〉,此畫繪有一條烹煮好的魚,以及正在燒煮的茶壺。這件作品在當年三月入選日本水彩畫展,並有在東京府美術館展出,只可惜今日未能見到原畫。
有別於前兩年的卡面印上已完成的畫作,1935年的賀卡圖案較像是為了印刷特地所繪。也許是陳英聲先前造訪了原住民部落的關係,這一年他以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完成〈大武的初春〉,與另一幅水彩畫〈山地風景〉同樣是描繪屏東排灣族的部落風貌。
小小的明信片隱含了當時代的常民文化,更是連結到了藝術家的生命歷程。
還想知道更多藏在畫作與史料背後的訊息嗎?快來「陳英聲作品特展」一探究竟吧!
—————————————————————————-
臺灣新美術運動的先聲——陳英聲作品特展
展期:2022/06/25-12/04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