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一個來自網溪(今永和)的富家子弟,於1932年遠渡重洋至法國,成為繼陳清汾、顏水龍之後赴法習畫的臺灣畫家(同行者另有劉啟祥)。
法國的美景令人神往,過去亦然。陳清汾〈巴黎的屋頂〉描繪市區起伏錯雜的建築,雖比不上整齊的街道,卻是當時臺灣無法見得的景致。顏水龍〈港風影〉取景於溫暖的南法市鎮坎城,港邊柔和的天空搭配粼粼的波光,想必令人心曠神怡。而楊三郎也曾以巴黎、坎城的風景為題,入選第七、八回臺展,可見畫家們對這兩地的喜愛,全心地付諸於畫布之上。
此外,我們還能從畫作中看到什麼樣的法國美景呢?
楊三郎的〈噴水池〉據國美館的標註,可知是完成於1937年的作品。雖然這時他已從歐洲返回家鄉,但日治時期的臺灣並沒有如畫中般的噴水池,因此這件作品很可能是畫家憑藉記憶或照片描繪的異國景色。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Fontaine_de_l……
儘管筆法較為潦草、帶有野獸派的味道,我們仍是能從噴水池的外觀特徵推知這件作品取景的地點,那就是位在巴黎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的「世界四方噴泉」(Fontaine des Quatre-Parties-du-Monde)。
19世紀中葉的巴黎在奧斯曼(Georges-Eugène Haussmann)的都市計畫下改頭換面,城市景觀的營造可謂相當重要的一環。建成於1874年的世界四方噴泉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它不僅座落在公園林蔭大道的端點,更是盧森堡宮與巴黎天文臺軸線的中央處,故也被稱作「天文臺噴泉」(Fontaine de l’Observatoire)。
(右)巴普堤斯特‧卡波,〈舞〉,年代不詳,奇美博物館藏。圖片來源:奇美博物館粉絲專頁。
噴泉中心的雕像分作兩個部分。下半部為八匹奔騰的駿馬,而上半部則是四名舉著天球的少女,象徵歐、美、亞、非四塊大陸。這四尊人像的雕塑者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在拿破崙三世主政時期十分活躍,代表作還有位在巴黎歌劇院入口處的〈舞〉,因人物形象有流於放縱之嫌而慘遭批評。值得一提的是,臺南奇美博物館典藏多件卡波的雕塑作品,其中便包含了四方噴泉少女與〈舞〉的習作。
(右)顏水龍,《盧森堡公園》,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171。
話說回來,世界四方噴泉所在的盧森堡公園也是顏水龍作畫的地點,或許他曾在噴泉前駐足、寫生,與楊三郎共享著同樣的視覺經驗。而入選秋季沙龍展的〈蒙特梭利公園〉則與盧森堡公園距離不遠,透過作畫的題材,我們便能勾勒出畫家的漫遊路線。
在出國備受限制的今日,畫家們優遊於花都的經歷是否令你萬分羨慕呢?不妨到三峽梅樹月藝術祭欣賞楊三郎的〈噴水池〉,展期最後一週,可要把握時間唷!
———————————————————–
三峽梅樹月藝術祭「時代風景 繪筆下的風土紀行」
展期:2022/04/23-06/05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