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回所提,臺灣的藝術家們在遊歷世界的過程中,吸納了各地文化及風土元素,並試圖趕赴上現代藝術的潮流,因而開展出豐富多樣的畫題與風格。
今天小編想和各位介紹的是來自臺南的郭柏川,以及他停留北平期間與日本藝術家梅原龍三郎 共譜出的創作基調。
郭柏川生於1901年,1921年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與日後的文化及社會運動者王白淵、盧丙丁、謝春木為同學。事實上,郭柏川早年和文協的接觸,也是在MoNTUE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裡特別著墨的一環,例如他曾參加霧峰林家的夏季學校,或是以臺南的民眾黨活動據點為題的〈臺南祀典武廟〉,都顯示出他對反殖民及文化啟蒙的關注。
1926年,郭柏川赴日習畫,兩年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畢業後於1937年前往滿洲,接著又再至北平任教直到戰後回臺。這段居處在中國古都及藝文重鎮的時日,給予郭柏川的創作相當深遠的影響。像是在宣紙上繪製油畫的材料實驗,或是平塗和短筆觸相互搭配的技法嘗試,都奠定了畫業生涯裡深具代表性的「北平時期」。
此時期還有一項形塑畫風非提不可的要素,那就是與梅原龍三郎的深刻情誼。
梅原生於1888年,先後歷經淺井忠及雷諾瓦的指導,並在二科會、春陽會等日本新興繪畫團體中探索突破自我的可能性,終於在1930年代建立起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確立了他在畫壇上的地位。1939至1943年,梅原數度造訪北平,因而結識在此執教的郭柏川。結伴出遊、寫生與創作方面的交流,讓二人培養出亦師亦友的交情,透過他們這時期的作品便能對此有所認識。
諸如本次展出的〈故宮〉,是郭柏川在景山眺望紫禁城所見的景色,而梅原也有從位在王府井的飯店高樓遠眺紫禁城的畫作。雖然取景角度不同,但選擇高視點將琉璃瓦及綠樹交融的壯闊場面佈排於畫布的構圖,仍彷彿形成相互對話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到郭柏川在媒材上的實驗精神,其實正是來自梅原將日本岩彩混合油畫顏料的創新手法。
揭示了畫家自我風格嘗試的〈故宮〉,背後還乘載著一段意義非凡的友誼。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郭柏川與梅原龍三郎的故事能夠有更多的研究與發現。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