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到臺灣的現代藝術與抽象繪畫,很多人會先想到1950年代的「五月」與「東方」。但其實在日治末期,就出現了以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風格實踐的莊世和。
然而,他的名字並非那麼廣為人知,後人對他的討論亦不多見。所幸在本次MoNTUE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當中展出了數件莊世和的作品,不但提供給大眾一次認識他的機會,更在這個以「文化啟蒙」為題的展覽裡,讓臺灣對現代藝術知識的吸納,產生進一步拓延的視野。
似乎象徵著莊世和在臺灣藝術史未受重視的困境,他的三幅畫作被懸掛在展場較不起眼的牆面上。這三件尺幅不大的作品,分別是1941年的〈肖像〉,以及1942年的〈室內靜物(B)〉與〈布市〉。
生於1923年,並在1938年才赴日的莊世和,身處在戰雲密布、物質缺乏的環境裡,或許是這段期間畫作較小的原因。儘管如此,畫家依然運用抽象之筆,在有限的範圍裡揮灑前衛的精神。無論是使用幾何切面組構人物面容,還是解構物象、導入拼貼的技法,都與我們熟知的後印象或野獸派有很大的不同。
會有別於同期其他畫家的創作意識,主要是因為莊世和在日本就讀的「東京美術工藝學院」,其師資組成多為前衛畫壇的藝術家,尤以校長外山卯三郎對莊世和的影響甚深。
創作與評論兼擅的外山活躍於1930年代,有關藝術理論的探討——特別是「純粹繪畫論」的提出——給予莊世和相當大的啟發。莊世和猶如是將之奉為圭臬,終身追求以所見之物為題但表現出畫家感受的純粹繪畫。
順帶一提,外山的著述觀點還觸及到了中國與臺灣,如李仲生、倪貽德等人皆曾翻譯過他的文章,而陳澄波的藏書當中也可以看到幾本外山的著作。
在「光」展裡,我們另能看到一件〈武藏野之春〉。有了前衛思潮的滋養,莊世和將風景簡化為幾何塊面,充滿著色彩與線條的律動感,標舉出新興美術蓬勃發展的時代意義。
如同一旁郭雪湖的〈寂靜〉、郭柏川的〈故宮〉,或是陳澄波的〈清流〉,這些藝術家們對於創作的感悟與嘗試,讓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多元且豐富的面貌及內涵,彷彿是臺灣在那個文化相互碰撞、混融的時代下,最深刻雋永的歷史記憶。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