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去年此時,一名臺灣文學與書法研究者私訊小編,分享了他在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發現一筆與陳澄波有關的史料。無奈同時間,真理臺文館掀起「換鎖風波」,基金會因而無法再做進一步的調查。
事隔一年,配合MoNTUE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的開展,小編決定來和各位聊聊這筆史料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張李德和,在她的資料收集冊裡,有一張陳澄波〈琳瑯山閣〉的黑白影像,並附有文字說明:
澄波氏小時是余所持授學生,後來往東京讀美術學校,在校二年生時,入選帝國大學美術展,誠大才生也。此圖乃琳瑯山閣逸園澹亭前寫生之作品,余四十一年齡時寫。光復當時為祖國犧牲矣,惜哉。
〈琳瑯山閣〉正是「光」的展出作品之一,標誌了嘉義地區藝文人士在此交流激盪的時代背景。這件作品取景於琳瑯山閣的庭園「逸園」,畫面以涼亭「澹亭」為中心,綠樹繚繞、池水潺流。畫家輕快的筆觸和扭轉的線條表現此景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彷彿是在回應文人雅士聚集於琳瑯山閣的愉快氛圍。
「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詩、書、畫兼擅,又向林玉山學習東洋畫,躋身臺府展入選畫家之列,入選次數高達八次,另有獲特選、總督賞的紀錄。而陳澄波則以西洋畫見長,儘管彼此專攻畫類不同,卻有著極為親密的交情。
據前引文所示,張李德和與陳澄波曾為師生關係,可能是在嘉義公學校結下的緣分。之後,在畫壇屢創佳績的陳澄波亦為琳瑯山閣的常客,從現存的數張照片中皆能看到他在逸園的身影。
愛才惜才的張李德和更於1934年典當金飾,資助陳澄波前往東京參加帝展;陳澄波也不負眾望,在當年的帝展與臺展中脫穎而出。二人亦師亦友的深刻情誼體現在影像、畫作、詩詞與史料上,讓我們看見昔日嘉義藝壇輝煌且暖心的一頁。
只可惜,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喪失了性命。
面對這名「大才生」的殞落,張李德和只得噤聲以求自保,這幅〈琳瑯山閣〉也長年被認為是因張家恐懼遭到牽連而燒毀,所幸原畫仍妥善保存至今。可以想見,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裡,張李德和望著原作受到塵封的畫作影像,感慨悵然地寫下她對陳澄波的懷想。
〈琳瑯山閣〉已不單是描繪逸園的寫生之作,還承載了往昔的美好回憶,以及張李德和與陳澄波之間的真摯友誼。
圖片來源:劉庭彰提供。
延伸閱讀:劉庭彰,〈張李德和《玄風書道會資料冊》中的人與事〉,https://www.trendink.art/history/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