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淳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助理教授)
藤島武二 審查員 臺展第7-9回
藤島武二(1867-1943)曾是「臺展」西洋畫部門輩分最高的評審。1896年黑田清輝(1866-1924)創立東京美術學校(東美)「西洋畫科」時,藤島即被聘為助教授,曾受日本官費支助留學法國、義大利習畫。歸國後執教東美四十餘年,且是一次大戰後改制的日本「帝展」西洋畫部評審團召集人,可見東亞留日的西畫家,幾無不識此位藤島「畫伯」。[1]
1927年創立的「臺展」,至第七屆(1933)終於盼來這位大師的參展作品,卻意外引來媒體批評。署名鷗汀生的評論:「看了第七屆臺展的作品,首先浮上腦裡的感觸,就是臺展的審查員再不能故步自封… 特別是藤島武二,我原先對他抱著極大的期待,卻只送來兩件小作品〈波〉及〈淡水風景〉,實在令人無法滿足。」[2] 文中絲毫不掩飾對這位「畫伯」的失望,因慕名藤島「昔日頗受好評的人物畫」,記者原期待看到大師「如實地描繪夢幻世界、具有音樂氣氛的風景畫」,卻看到「好像畫給初學者看的畫稿般的作品,站在鑑賞家的立場,我相當不滿意。」-他忿忿地寫道。首次受邀,藤島於開幕一周前抵臺,展出淡水寫生作品。雖然被臺北的藝文記者喝了倒彩,不過臺展主辦方或藤島本人,似乎都不以為意。因藤島眼中的臺灣是「保留給我們畫家的處女地」。[3]
次年,由留法歸來的門生顏水龍(1903-1997)自日本陪同登船抵基隆港,藤島於第八回「臺展」開幕前十日抵臺(顏亦擔任同屆評審)。訪臺三周,期間嘉義的東美校友陳澄波(1895-1947)等擔任地陪,上了阿里山寫生。復於該年底(1934)耶誕節來臺過冬,於南部遊歷寫生至跨年元月底。1934年藤島展出〈山間赤陽〉(圖1),比對陳澄波1935年展出的〈阿里山之春〉(圖2)的山勢,可推測二作畫面右半邊是阿里山群中主峰塔山。藤島第三次來臺展出的〈波濤〉(圖3)原作仍存世,曾是宮田彌太郎筆下「洗鍊清爽而優美的筆觸格外地動人,描寫真實」之作。[4]大筆觸運用淺紫、粉紅交替淡藍來表現拍打岸邊的浪與浪花,色感優越、筆觸即興而精準。藤島訪台寫生作品,散見日本公私收藏單位。大多為風景畫作,包括阿里山日出(圖4)、新高山與〈臺灣聖廟(臺南)〉。(圖5)藤島以舊都臺南為題材,共創作過油彩30餘件、粉彩數十件。臨行前,1935年元月底曾於臺北鐵道旅館接受媒體訪問,發表感想。(圖6)
圖1:藤島武二,〈山間赤陽〉,「臺展」(第八回),1934,
引自南國美術殿堂-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線上資料庫
圖2:陳澄波,〈阿里山之春〉,「臺展」(第九回),1935,布面油彩, 80×128cm,私人收藏
圖3:藤島武二,〈波濤〉(浪),1931,「臺展」(第九回)展出,
布面油彩,33.3×45.6cm,石橋財團ブリヂストン美術館
《生誕150年紀念-藤島武二展》,練馬区立美術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
神戶市立小磯記念美術館,發行:東京新聞,2017,圖121,頁98。
圖4:藤島武二,〈山上の日の出〉,1934,布面油彩,91.7×125 cm,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生誕150年紀念-藤島武二展》,練馬区立美術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
神戶市立小磯記念美術館,發行:東京新聞,2017,圖137,頁111。
圖5:藤島武二,〈臺灣聖廟(臺南)〉,1934-35,布面油彩,37.9×55.7 cm,宮崎縣立美術館
《生誕150年紀念-藤島武二展》,練馬区立美術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
神戶市立小磯記念美術館,發行:東京新聞,2017,圖133,頁109。
圖6:藤島武二,〈映入藝術眼中的臺灣風物詩-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
原刊《臺灣新聞》1935.2.3(版2)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下),
臺北市,雄獅,2001,頁135。
藤島「昔日頗受好評的人物畫」最著者有早年(1908)留歐的〈黑扇〉(圖7)。白色圍巾罩頭的歐洲女子手持黑色摺扇,筆觸明快流暢、光影對比淋漓,堪稱日本現代洋畫的傑作。大正時期,藤島開展東方主義,融合文藝復興範式與中國風,如1926年〈芳蕙〉(圖8)。可惜鷗汀生沒有看到藤島訪臺所畫〈臺灣娘〉(圖9),黑底白花高領旗袍、旁分赫本頭的女子,雙臂交叉於桌面上。畫面中心巧妙地勾勒出女子紅唇,為點睛之筆。藤島談他所謂「純粹的」本島女子:「純粹臺灣女子比起東京女子更美… 她們好像西洋人與東京人的混血,臉龐輪廓分明,頭髮剪成大膽的短捲髮…」。身著上海流行改良式旗袍的女子,在他眼中「肢體柔軟與衣服貼切配合,寫入畫中,姿色頗為有趣」於是他忘卻刻意經營十餘年的裝飾描繪風格,重拾〈黑扇〉的即興筆觸表現〈台灣娘〉。這幅展現1930年代台灣摩登女子形象之作,不知何時有緣回到台灣觀眾眼前?但盼鷗汀生魂兮歸來,當年失望或可聊慰一二。
圖7:藤島武二,〈黑扇〉,1908,布面油彩,42.4×63.7 cm,
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石橋財團ブリヂストン美術館
河北倫明,《藤島武二》,日本近代繪畫全集《第3卷》,東京,講談社,1963,頁25。
圖8:藤島武二,〈芳蕙〉, 1926年,布面油彩,65*53 cm,私人收藏
河北倫明,《藤島武二》,日本近代繪畫全集《第3卷》,東京,講談社,1963,頁5。
圖9:藤島武二,〈台灣娘〉,1933-35,布面油彩,41×32 cm,佐賀大學美術館
生誕150年紀念-藤島武二展》,練馬区立美術館、鹿兒島市立美術館、神戶市立小磯記念美術館,
發行:東京新聞,2017,圖127,頁104。
連續三年擔任「臺展」評審,每次都受到臺灣藝術界眾星拱月的接待。(圖10)在藤島眼中,臺灣水牛倘佯的田園、穿著黑衣的農婦,竟能讓他聯想起「羅馬郊外的風景,與義大利、西班牙的風俗非常類似…」較之石川欽一郎以日本來比較臺灣風景的色調,藤島武二選擇地中海沿岸景色比擬臺灣。對殖民地風土懷抱想像,藤島並非特例,不約而同,當時的「本島」媒體也期待「透過這位圓熟的藝術家之眼了解『亞熱帶的異國情調』」。[5]如同立石鐵臣曾提出質疑,到底什麼樣的「色彩」,才是台灣的「地方色彩」呢?藤島武二眼中的臺灣,無疑是一種殖民時代的異國情調,這個情調的魅力,展現在他所描繪的台灣「『大自然』與『女性』」題材的繪畫作品。
圖10:1935年11月初(第九回「台展」開幕後)李梅樹於三峽自宅宴請畫友。
前排(坐者)左起為:顏水龍、□、梅原龍三郎、藤島武二、鹽月桃甫。
後排(立者)左起為:李梅樹、洪瑞麟、立石鐵臣、陳澄波。
#名單之後065
[1] 考入東美「西洋畫科」藤島武二指導教室的東亞留學生有台灣的劉錦堂、顏水龍、張秋海、張舜卿、吳天華,中國的許敦谷、周天初、譚華牧、王道源、衛天霖、許幸之、熊汝梅、龔謨、王式廓,朝鮮的張翼、金鴻植、吳占壽、林學善、金应杓、朴根鎬、李景溱、李馬銅、金河鍵、鄭寬澈及滿州的唐國卿、左輝、田風。參考: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史料》,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9。
[2] 鷗汀生原名大澤貞吉,時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鷗汀生/永山生,〈今年第七回的台展〉,原刊《台灣日日新報》,1933.10.29。節錄: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市,雄獅,2001,頁222。
[3] 藤島武二,〈映入藝術眼中的台灣風物詩-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原刊《台灣新聞》1935.2.3(版2)。節錄: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市,雄獅,2001,頁98。
[4]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台展相互評〉,原刊《台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節錄: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市,雄獅,2001,頁248。
[5] 藤島武二,〈映入藝術眼中的台灣風物詩-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節錄: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頁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