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集合啦!畫家與作家之友會:日治時期臺灣文化運動中的美術足跡#06

  • 2021-01-11
  • 文章
由廖繼春所繪的淡水風景,是《臺灣文藝》最常出現的插圖之一,圖中可看到排列緊密的民房,以及隔著淡水河的觀音山。
圖片來源:《臺灣文藝》第2卷第10號(1935-10),頁125。

若說作為《臺灣文藝》創刊號封面的威尼斯,是畫家們難以忘懷的歐洲風景,那麼刻在他們心底的臺灣,又會是以何處為代表呢?

單從出現次數而言,廖繼春所繪的淡水風景,是《臺灣文藝》出現最頻繁的插圖之一。由於雜誌中的圖文並不見得相呼應,因此經常有圖片重複使用的狀況。

既然如此,淡水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魔力,能被一再地作為與文章搭配的附圖?

日治時期隨著鐵路建置完備,歷史悠久、風光明媚的淡水遂成為北臺灣的觀光勝地,同時吸引了無數的藝術家前來寫生,留下許多精彩的作品。

從藝術創作、媒體宣傳到常民生活,都讓淡水走進了臺灣人的心裡頭,無論是紅色磚瓦搭建的房舍,還是相映成趣的淡水河與觀音山,都成為極具辨識度的臺灣風景。

那麼主打著「文藝大眾化」的《臺灣文藝》選用淡水當作配圖,可以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廖繼春,觀音山,1956年,家屬收藏。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廖繼春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頁47。
陳植棋,淡水風景,1925-30,家屬收藏。
圖片來源:林曼麗總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20年,頁41。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