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陳澄波參展作品相關資料彙整

  • 2021-01-12
  • 文章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時間:1929.11.16-25
地點:臺北樺山小學校

1929年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研究科畢業後,陳澄波至上海發展,除擔任藝苑繪畫研究所指導員外,更獲聘為新華藝術大學(後改名為「新華藝術專科學校」) 西畫系教授。他以〈晚秋〉、〈普陀山の前寺〉(現名〈普陀山前寺〉)、〈西湖斷橋ノ殘雪〉(現名〈清流〉)入選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陳澄波因第二回臺展〈龍山寺〉榮獲特選,而於此回臺展有無鑑查(即免審查)展出之資格,因此所展出的三件作品均是無鑑查。其中〈晚秋〉又榮獲第三回臺展特選,然〈晚秋〉和〈普陀山の前寺〉目前均已佚失,僅存黑白圖像。〈西湖斷橋ノ殘雪〉在1929年4月時就以〈清流〉之名參展中華民國教育部於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更是陳澄波遺書中交代要傳家保存之作品,也是三件參展作品中唯一現存的作品。

陳澄波 晚秋 1929 畫布油彩 尺寸不詳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特選」、「無鑑查」
陳澄波 普陀山前寺 1929 畫布油彩 尺寸不詳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無鑑查」
陳澄波 清流 1929 畫布油彩 72.5×60.5cm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無鑑查」

 

相關資料

‧圖錄

臺灣教育會編,《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頁30、63、64(西洋畫),1930.3.20,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照片

〈清流〉老照片。(左圖)約1929-1931年陳澄波攝於上海,其後畫作為〈清流〉。(右圖)

 

‧明信片

〈晚秋〉明信片。

 

‧評論一

〈臺展入選二三努力談 呂鼎鑄蔡雪溪諸氏是其一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4版,1929.11.14,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若夫無鑑查之陳澄波君〈晚秋〉,君數年來恒流連於蘇杭一帶,現擔任上海美術大學教授,故其圖面,自然幾分中國化,將來能如郎(世)寧,以洋畫法,寫中國畫,則其作品,必傳於永久。

 

‧評論二

〈臺灣美術展一瞥 東洋畫雖少、佳於昨年 西洋畫大作較多人物繪驟增〉,《臺灣日日新報》,日刊4版,1929.11.15,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西洋畫本島人新進者輩出,設色年佳一年,如:任瑞堯之〈露臺〉、楊佐三郎之〈靜物〉、顏水龍之〈凭椅裸女〉、陳植棋之〈芭蕉畑〉、服部正夷之〈風景〉、陳澄波之〈晚秋〉,多以設色制勝。蓋油畫一望□□,欲得清楚可人,非老手□□也。

 

‧評論三

一記者,〈第三回臺展之我觀(中)〉,《臺灣日日新報》,夕刊4版,1929.11.17,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陳澄波氏之〈西湖斷橋殘雪〉,亦帶有幾分東洋畫風,但陳澄波氏之所謂力作者,特選〈晚秋〉,惜乎南面之家屋過大,壓迫主觀點視線,而右方之草木,實欠□大。此種論法,對於名畫,或失於刻薄苛求。

 

‧評論四

〈臺展第一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7版,1929.11.17,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等待已久的臺展開放參觀的第一天,受惠於週末的秋高氣爽,到下午四點為止,已記錄有一千五百名的入場者。已被訂購的作品,除了鹽月氏的〈祭火〉,還有陳澄波氏的〈晩秋〉等,有八件之多。另外,販售中的臺展明信片,價格約二十圓。(翻譯/李淑珠) 

 

‧評論五

〈島都の秋を飾る 臺灣美術展を見て(一) 總括的感想漸く曙光を認む(點綴島都之秋的臺灣美術展觀後感(一) 整體感想:曙光漸露)〉,《新高新報》,第9版,1929.11.25,臺北:新高新報社

陳澄波的〈晩秋〉,此類題材是對色彩配置有興趣的畫家執筆創作的直接動機,但作者似乎只陶醉在色彩之中,根本忽略了物象本身。不論是右邊的紅屋頂,還是其他房舍,這幅畫上描繪的屋舍,沒有一間有令人滿意的確切描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在陰影和向陽處的表現上,顏料的部分本來應該有所區別,若明暗不分,整個畫面塗滿蠕動的顏料,是絕對沒辦法勾勒出傑出作品的。疑似被枯草覆蓋的右邊的坡道或像是菜園的前面的綠色色塊或上方的樹葉,這些看到的都只是顏料的塗抹,無法辨識出描寫的是什麼。色彩方面的確搭配地非常優雅美麗,但光靠顏色或色調是絕對無法構成一幅畫的。若談到陳氏之作,反而是其他兩件作品,尤其是〈普陀山前寺〉更為出色。(翻譯/李淑珠)

 

‧評論六

K‧Y生,〈第三囘臺展の盛況(第三回臺展盛況)〉,《臺灣教育》,第329號,頁95-100,1929.12.1,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

西洋畫方面,高均鑑的〈朝之臺南運河〉、大橋洵的〈森林道路〉、李澤藩的〈初秋的城隍廟〉、石川欽一郎的〈新竹郊外〉、李梅樹的〈臺北病院之庭〉(這幅畫是李氏在病院看護因急病入院的兩位家人時,描寫病院庭院之作)、陳澄波的〈晩秋〉、廖繼春的〈市場〉、服部正夷的〈風景〉、鹽月桃甫的〈祭火〉、顏水龍的〈斜靠椅背的裸女〉、楊佐三郎的〈靜物〉、千田正弘的〈賣春婦〉、陳植棋的〈芭蕉園〉、任瑞堯的〈陽臺〉等等,皆有出色的表現,頗受好評。
其中尤以服部氏的〈風景〉,以散發一股文雅格調的理性繪畫之姿、千田氏的〈賣春婦〉以最近在東都畫壇逐漸抬頭的普羅藝術之姿、此外,審查員鹽月氏的〈祭火〉以敦促人思考的作品之姿,深受觀眾的青睞,而陳澄波的特選〈晩秋〉則是會場中最出色的一幅。(翻譯/李淑珠)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