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放眼東洋:陳澄波的東亞跨域#10|決瀾社

  • 2022-08-19
  • 文章

陳澄波在上海的任教期間,適逢當地美術最蓬勃發展的時刻。

就在他遊走、穿梭於畫界不久後,便迎來1930年代上海最重要的藝壇大事——決瀾社成立。

陳澄波一家與六堂弟陳耀棋合照,1931。

時間來到1931年,此時的陳澄波與家人同住在上海,並有在照相館拍了一張全家福,洋溢著幸福美滿的氛圍。

此外,走訪各地寫生的活動依然持續,特別是江蘇太湖一帶的風景深受陳澄波喜愛。例如最知名的一張在太湖黿頭渚作畫的照片,以及入選第五回臺展的〈蘇州可園〉,都是當時所留下的紀錄。

〈陳澄波於太湖黿頭渚寫生留影(二)〉,1931-8-12。
陳澄波,〈蘇州可園〉,1931。

或許是因為優異突出的資歷和穩定且豐沛的創作能量,陳澄波在這年9月參與了決瀾社成立前的第一次會議。

關於該社的萌生,與中國的現代化一樣來自於外界的刺激。中國自清末以來陸續有海外留學生帶回西方新知,美術亦是如此。像是留日的李叔同、高劍父、陳抱一等,還有留法的潘玉良、徐悲鴻、常玉等,都接觸到了最前線的新觀念、新風格。

到了1930年前後,一批年輕的留學生返國,有感於「中國藝術界精神之頹廢」,遂有集結眾藝術家以改革畫壇的力量開始醞釀。

龐薰琹,〈時代的女兒〉,1934。
圖片來源:王驍主編,《二十世紀中國西畫文獻——決瀾社》,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頁160。
龐薰琹,〈構圖〉,1933。
圖片來源:《時代》第5卷第1期,1933,頁16。

參與這場盛會的成員大致來自兩處:其一是留法畫家龐薰琹籌組的「苔蒙畫會」,其二是留日畫家倪貽德領導的「摩社」。前者於1930年成立,但因立場左傾而在隔年遭取締;後者則是上海美專內的團體,主要編輯《藝術旬刊》雜誌。

乍看之下,這兩個藝術團體皆與陳澄波關係不深,不過龐薰琹與王濟遠曾於1931年共組畫室。因此除了陳澄波本身的能力,也許再加上王濟遠的引薦,才讓陳澄波名列決瀾社會務會議的出席名單之中。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陳澄波僅出席1931-32年的會議,決瀾社往後的四次展覽都沒有陳澄波出品的紀錄。背後原因可能包含1932年爆發一二八事變,陳澄波先帶著妻小回到臺灣,而隔年他也正式離開上海,故無緣參加展覽等。

至於那個標榜「要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的決瀾社,最終在1935年第四回展覽後畫下句點。

《良友》第82期,1933,頁33。
《美術生活》第21期,1935,頁15。

決瀾社的存在時間並不長,但若理解它所屬的時代,以及從中而生的藝術作品,便能明白它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前衛性與代表性。陳澄波在兩次的會議裡看著青年畫家們擘劃理想藍圖的模樣,多少給予他啟發與靈感。

當他1934年在臺灣籌畫臺陽美術協會時,肯定也像決瀾社的成員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吧。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