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放眼東洋:陳澄波的東亞跨域#09|上海的同溫層

  • 2022-08-12
  • 文章
上海藝術界同人歡宴汪亞塵先生伉儷於藝苑攝影,1930秋,陳澄波舊藏。

今日我們會以「同溫層」來比喻生活周遭與自己興趣、理念、價值觀相契合的族群,即所謂「意氣相投」、「物以類聚」之意。

身處在異地的陳澄波,也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同溫層」。不過在沒有手機網路、社群平臺的年代,陳澄波與同溫層的互動就不是透過貼文留言,而是較傳統的媒介——書畫餽贈。

中國自古便有文人互贈書畫的行為,是一種社交活動。這些作為贈禮的作品毋須滿足帝王喜好或市場接受度,並且乘載了送禮者與受贈者之間的情誼,因此這類作品透過後人分析,就能夠勾勒出當事者的人際互動與交友網絡,進而理解他們所屬的「同溫層」。

關於陳澄波在上海的交友圈,從前幾回的貼文裡應該能看出端倪。

像是其中不乏來自任教的藝苑、新華藝專與昌明藝專,是因工作之故串連起的緣分。或是1929年參與的全國美展,以及1932年成立的美術團體「決瀾社」,都給予陳澄波與上海畫壇交流互動的機會。

張大千、張善孖、俞劍華、楊清磐、王濟遠,〈五人合筆〉,1929。

而今日之所以能較為明確的知道同溫層的組成,乃是有賴於陳澄波留下的大量書畫作品。例如一幅〈五人合筆〉,是由張大千、張善孖、俞劍華、楊清磐與王濟遠合作完成。這些人多半有在藝苑任教或學習的背景,足見陳澄波與同事、學生之間的好交情。

諸聞韻,〈紫藤〉,1933。
張聿光,〈燭臺與貓〉,年代不詳。
王賢,〈西瓜〉,年代不詳。

又如新華藝專副校長張聿光的〈燭臺與貓〉、國畫系教授諸聞韻的〈紫藤〉等作,還有昌明藝專國畫系主任王賢的〈西瓜〉,不僅是亦師亦友的交往見證,更是標誌出彼時上海的水墨畫風格。

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這些作品當中,找尋與陳澄波上海時期的淡彩畫之間,有何共振之處。

線條與筆觸是陳澄波此時覺察到的表現核心,大量的淡彩人物速寫正是他對新風格與媒材的嘗試。縱使這類作品在返臺後不再出現,我們仍可以相信形式早已化作思維,隱含在他往後的創作之中了。

陳澄波,〈立姿裸女-31.12(6)〉,1931。
陳澄波,〈立姿裸女-32.1(22)〉,1932。
陳澄波,〈人物-32.5.29(19)〉,1932。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