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展覽巡禮】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亮點篇)

  • 2022-06-29
  • 展覽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高雄場展場。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在五月巡迴至高雄市立美術館,不但場地更大,還增添了許多新展件!

今天小編挑選出「光」高雄場的六個新亮點,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更多的臺灣美術吧🤩🤩

1️⃣東美同學再+1——郭柏川〈自畫像〉

郭柏川,〈自畫像〉,1930,臺南市美術館藏。

還記得「光」在北師展出時,讓多位畫家的自畫像望向〈甘露水〉的展示手法嗎?這些自畫像的畫中人多為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生,這次到了高美館,1928年入學的郭柏川也加入展出的行列了。

畫中的郭柏川身穿東美校的制服,眉宇間流露出自信,看起來意氣風發。順帶一提,1928至1933年在學的郭柏川,是陳植棋的學弟(但年紀較長)、李梅樹的學長,在展場裡一樣能看到他們的自畫像唷。

2️⃣帝展裡的異色——陳澄波〈西湖春色(二)〉

陳澄波,〈西湖春色(二)〉,1934,第十五回帝展入選。

1929年,陳澄波前往上海任教,同年的第十回帝展,以及1934年的第十五回帝展,他都以西湖風景為題的作品入選。

本次高雄場在「風景的創造」展區中,便以1934年的〈西湖春色(二)〉取代原先臺北場的〈清流〉。兩件作品在當時皆榮登展覽會的舞臺,備受青睞與矚目。如果你喜愛〈清流〉,那也可別錯過這幅同樣描繪異地景致的〈西湖春色(二)〉。

3️⃣新風格的嘗試——林玉山〈木棉花〉

林玉山,〈木棉花〉,年代不詳,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同樣在「風景的創造」展區,還多了一件林玉山的屏風畫〈木棉花〉。

此作延續著林玉山對自然一貫的細膩描繪,不過在枝幹的表現上,卻是呈現出較具幾何性的律動感,與我們一般對他的風格認知有些不同。雖然創作年代不詳,但無論是構圖還是畫題都近似入選第三回府展的〈島之春〉,因此可以推測是1940年代的創作。

〈木棉花〉與郭雪湖的〈寂靜〉同掛在一面展牆上,二者都是兩位畫家在風格上的嘗試與突破,可謂相當精彩。

林玉山〈木棉花〉與郭雪湖〈寂靜〉。

4️⃣沙龍展中一點紅——劉啟祥〈紅衣〉

劉啟祥,〈紅衣〉,1933,法國秋季沙龍展入選。

1932年,劉啟祥與楊三郎搭乘同一艘船前往法國,準備在藝術之都追逐繪畫之夢。

經過了不斷的自學與臨摹,隔年劉啟祥便以〈紅衣〉一作入選秋季沙龍展。這件作品描繪一名身穿紅色洋裝的女子,微微低著頭坐在扶手椅上。俐落的短髮、輕便的服裝,顯示出當時代的穿搭時尚,以及女性逐漸成熟的自主意識。

〈紅衣〉與其他同樣描繪女性的作品,一齊在展區「大眾與摩登」中展出,為展覽增添不少陰性氣質。來到此區不妨放慢腳步、細細欣賞。

5️⃣走向批判的勞動——李石樵〈建設〉

李石樵,〈建設〉,1947,第二回省展出品。

高雄場中尺幅最大的展件,想必非1947年的〈建設〉莫屬。

這幅200號的大作以群像的安排營造出欣欣向榮的氛圍,但若細看每一個人物的面容與動作,則會發現隱含在背後的憂愁與無奈。像是畫面前景持槌的男子,動作拘束,反倒像在低頭沉思;又或是後方賣菸的少年,令人想起同一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少年旁打著赤膊、奮力拖拉竹簍的男孩,暗示當時民生凋敝、孩童必須外出工作的社會環境。

而畫面中央——如同〈市場口〉裡的旗袍小姐——是兩名身穿襯衫、梳著油頭的男人(應是建築師或政府官員),表情漠然,彷彿與周遭的一切毫無聯繫,與勞苦的大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6️⃣殘存的經典——黃清埕〈頭像〉

黃清埕,〈頭像〉,1940,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除了〈甘露水〉是「光」的一大亮點,高雄場還多了一件同樣在臺灣雕塑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品。

〈頭像〉精準地掌握人體頭部的輪廓與五官,且刻意保留了雕塑過程當中,黏土塊貼附堆疊的粗糙質感。在展現優異的能力之餘,還傳達出了內斂深沉的意境。作者黃清埕來自澎湖,1936年進入東美校雕刻科,在學期間多次入選各大展覽,同時也是臺灣前衛藝術團體「MOUVE」的成員,十分活躍。

只可惜,他在1943年搭乘「高千穗丸」返臺途中,遭遇到美軍的砲擊而葬身大海,年僅31歲。由於英年早逝,存世作品極少,而〈頭像〉正是他殘存的雕塑裡,無可取代的經典。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高雄場展場。
前方為黃清埕,〈脫衣少女〉,年代不詳,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以上便是此次「光」高雄場新增的展品當中,小編特別想和各位分享的六大亮點。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臺北場沒有展出的作品與文獻,絕對值得先前已經看過的朋友再來二刷、三刷!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2/05/21-09/18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