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NTUE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裡,除了位在二樓的〈甘露水〉,三樓展場也有一件值得注意的雕塑作品──蒲添生的〈詩人〉。
本次展出的〈詩人〉完成於1947年,但在後方牆面上,還掛著一張1939年的明信片。明信片裡的雕塑與〈詩人〉如出一轍,不過它卻有個不一樣的名稱,叫作〈文豪魯迅〉。
1931年,蒲添生留學日本,1934年進入雕塑家朝倉文夫的私塾。〈文豪魯迅〉即為第13回「朝倉雕塑塾展覽會」的展出作品,只是蒲添生並未將此作帶回臺灣,之後又因故流失,所以今日我們僅能透過明信片一窺〈文豪魯迅〉當年的樣貌。
曾經留日的魯迅在返回中國後投入新文化運動,企圖利用文藝創作改變社會。例如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小說,對中國的迂腐、陋俗與劣根性展開針砭。同時,魯迅也積極推廣木刻版畫。先是在1929年編寫《近代木刻選集》,介紹西方國家及日本的新興版畫,接著又在1931年舉辦「木刻講習會」、指導「一八藝社」,培育出一批年輕的木刻版畫家。
或許因魯迅在藝文方面的成就與貢獻,以及對勞苦大眾的同情與關懷,讓蒲添生有了景仰之情,於是在魯迅逝世三年後將他凝神沉思的專注模樣轉化為雕塑作品,寄託了心中的崇拜和尊敬。
1947年,蒲添生重塑此作,並以〈靜思〉為名參加第二回省展。然而,帶有濃厚左翼色彩的魯迅並不容於戰後的臺灣社會。不僅其文學作品被列為禁書,連〈靜思〉也遭舉報而只得長年藏匿在蒲添生家中庭院,直到1983年才又改名為〈詩人〉重新出土。
臺灣因政治、社會局勢的驟變導致佚失、銷毀、封存的藝術作品不計其數,〈甘露水〉如此,〈詩人〉亦然。在民主開放的當今,這些作品(無論是影像還是原件)在體現美學價值的同時,還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讓我們藉此檢討過去的威權與獨裁,是如何箝制打壓應當自由的藝術創作。
歷史的悲劇不該重演,銘記昔日的錯誤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展期: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