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文章
  • 人物介紹
    • 陳澄波
    • 張捷
  • 作品文物
    • 藏品探索
    • 捐贈
  • 教育推廣
    • 校園推廣
    • 走讀陳澄波
    • 作品特寫
  • 出版應用
    • 陳澄波全集
    • 中文書籍
    • 外文書籍
    • 衍生應用
    • 勘誤啟示
  • 活動紀錄
    • 媒體報導
    • 展演活動
  • 線上商店
  • Toggle website search

【名單之後】「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 2020-07-20
  • 畫家群像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圖書館藝文中心主任)

 

張敏子 入選府展第1回

 

1938年,第一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開辦。這個由「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轉型而來的全臺美術盛會,也創下臺灣藝術史上第一回有母女同時獲得入選的紀錄,這就是嘉義出身的張李德和與張敏子。

張敏子(1920-1980),又名敏英,為嘉義知名醫師張錦燦與女詩人、畫家張李德和之次女。9歲時於嘉義公會堂演奏鋼琴,現場觀眾驚嘆不已。繪畫部分,曾師事林玉山先生。1936年參加東京泰東書道院第七回展覽少年部與第一部、臺灣書道會第一回展覽獲選。嘉義高女補習科首席畢業後,1938年3月至東京就讀日本女子大學家政科。同年暑假回臺時,在母親張李德和的鼓勵下,將自己在嘉義女高時期的作品一同送件,意外與母親一同獲得入選(註1)

這是臺灣史上同一回母女同時入選官方的美術展覽會,在當時的嘉義文藝界人士也祝賀其事,如林玉書有〈祝德和女史偕其令次女敏英畫展入選〉一詩就提到:

 

一門美術兩登科,譽播香閨瑞氣多。

繼志功成才豈限,傳薪願遂喜如何。

最難母女聯金榜,遠勝郊祁振玉珂。

無怪畫壇爭喝采,新人又見古諸羅。(註2)

 

詩中讚許母女二人同時登上官方的藝術殿堂,就有如過去科舉考試中舉般榮耀,且更勝過去宋代宋郊、宋祁同登金榜的名聲。且張敏子以19歲的年紀獲得府展入選,更象徵嘉義地區的繪畫代代相傳、新人輩出的新氣象。

張敏子的獲獎作品〈菜花〉繪製的是臺灣冬季常見的田間作物油菜,在稻作收割後播種於田間,其葉、其花不僅可作為蔬菜食用、販售,更可做為綠肥增加來春稻田的收穫。其物雖小,但張敏子更是描繪其細部樣貌,將花朵、葉脈等細微處清晰刻畫。再加上花朵上點綴的翩翩蝴蝶,更是生動描繪出臺灣冬季油菜花田的景象。

圖1:張敏子,〈菜花〉,第一回府展,1935。來源:臺府展資料庫

圖2:《臺灣日日新報》,1938-10-12(5版)

 

張敏子之所以能有如此佳績、學習鋼琴、繪畫、甚至能到日本留學,與他母親張李德和的教育理念有關。張李德和在1937年寫下的〈丁丑元旦感詠〉詩中就說:

 

天賦人才須有用,智囊破穎復奚辭。

願余子女修規訓,莫負嘔心母作師。(註3)

 

張李德和對兒女的教育理念是「天賦人才」,只要有才華都應讓他盡情發揮,更希望子女能依此訓勉努力向上,才不辜負母親的教導。也因此,張李德和常在詩作中顯現他將兒女一同教育的情境。如〈偶興示兒女〉詩中提示讀書吟誦的要訣(註4),或是在〈閨中十趣・圍棋〉中提示兒女圍棋的策略(註5),都顯現他在教育時不管是男孩、女孩都一同指導的情況。而張李德和對女兒則更加上操持家務的訓練,在他〈持家〉一詩中說:

 

持家風格峻矜嚴,閒事閒人莫浪添。

几淨窗明心地爽,何妨役婢女兒兼。(註6)

 

張敏子就在母親的教育下,學習鋼琴、繪畫,更一路從嘉義女高畢業,前往日本留學,甚至入選第一屆府展。

雖然張敏子在第一屆府展與母親一同獲得入選而名聲大振,但此後卻不再參加美術活動,估計與他隨後結婚、步入家庭有關。他在1940年5月5日與日本慶應大學畢業的林正雄結婚,在日本女子大學的學業也中斷。(註7)而其先生林正雄則是日治時期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族裔,為林文察曾孫,其父林資彬為霧峰宏業株式會社社長,更兼任大東信託監事、《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董事。嫁入豪門的張敏子自此沒有公開的繪畫展演,只留下臺灣史上第一次母女同獲入選的佳話。

圖3:張敏子與林正雄結婚合照(1940.5.5)。霧峰林資彬(前排左十一)長男林正雄(前排左十三)與張錦燦(前排右九)女兒張敏子(前排右十一)結婚紀念。陳澄波(前排右十)當證婚人。前排右七為張李德和;前排左十為吳帖;前排左六為楊水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名單之後086

 


(註1)以上資訊見《臺灣日日新報》,1938-10-12(5版)

(註2)林玉書《臥雲吟草初集》(1957),頁29。

(註3)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1992),頁42。

(註4)詩云:「讀書底事怕人聽,平仄字音怎得清。吟嘯書聲皆有節,須知句讀要分明。」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1992),頁19。

(註5)詩云:「每因制勝出偏師,半局雌雄未可知。寄語旁觀兒女輩,為籌高著莫嫌遲。」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1992),頁29。

(註6)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1992),頁11。

(註7)據同樣就讀日本女子大學家政科的「楊劉秀華女士訪談紀錄」說到:「當時日本女子大學的臺灣人寥寥可數,只有一位臺灣同學敏子(按:臺灣名為張敏英)和我同科不同班,他在就讀期間就結婚了,最後並未完成學業。」網址:http://www.laijohn.com/Laus/Lau,SHoa/interview/interview.pdf

附件: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 02-25560109

Add:5F-3, No. 47, Sec.1, Yanping N.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 : 02-25560109

版權所有 © 2022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